close

心理疾患衡鑑與治療計畫手冊

PART 1 心理疾患的篩檢
Chapter 1   結構式與半結構式診斷會談
Chapter 2   計畫管理式醫療健保和基層醫療的簡式篩檢衡鑑

PART 2 特定心理疾患的處理方法
Chapter 3   恐慌性疾患與懼曠症
Chapter 4   特定及社交畏懼症
Chapter 5   廣泛性焦慮疾患
Chapter 6   強迫性疾患
Chapter 7   經歷創傷的成人
Chapter 8   憂鬱
Chapter 9   肥胖與飲食性疾患
Chapter 10 配偶困擾
Chapter 11 精神分裂病
Chapter 12 物質使用疾患
Chapter 13 人格疾患
Chapter 14 性功能障礙
Chapter 15 失眠


一、 什麼是強迫症?

強迫症是一種很怪異的疾病,患者的感受非常難以形容,若非親身經歷,實在很難體會。強迫症的主要症狀包括:強迫性思考(obsession)強迫性行為(compulsive) 兩者。

所謂強迫性思考(obsession),指的是一種意念、情緒、衝動、感受,會突然進入患者的意識之中,反覆出現。這類的思想通常是不受歡迎的、令人困窘的,患者會很努力想將這類想法、衝動排除腦海之外,卻又難以做到。

這樣講很抽象,舉個例子好了:有位國中老師一看到女學生,就會有種脫褲子的衝動,他並非故意,也不是想騷擾對方,不知怎地,他就是想脫褲子。每次他都克制住了,所以也不曾鬧出什麼亂子,但是他心裡卻很擔心:萬一有天沒克制住,真的脫了,一定會鬧出新聞來。他非常苦惱,儘量避免教到女生班,萬一無法避免時,他要不是望著黑板,就是盯著天花板講課,讓大家都覺得他很奇怪。
這種就是典型的強迫性思考。通常,越是社會不許可的想法,越容易成為強迫性思考:脫褲子、摸對方下體、拿刀砍人、跳樓等等,都是很常見的主題。

強迫性行為指的是一種儀式化行為,患者會一而再、再而三的去執行它。患者很清楚自己在做些什麼,也知道自己做這些事情很無聊,但是就是無法克制自己。

舉個例子來說:有位新婚少婦,她每晚跟丈夫燕好時,都得先去檢查門窗,檢查一遍不放心,兩遍不放心,三遍四遍五遍都不放心,非得足足檢查個三十一遍不可。多一遍不行,少一遍也不行,為什麼剛好要三十一遍,她也不明白,只知道不這樣做,就會非常焦慮。等她檢查回來,她先生都已經跟周公相談甚歡了。不消說,他們的新婚生活一定大受影響。

正常人偶爾也會有類似的行為,譬如檢查門窗一兩遍,但絕對不會檢查到十幾遍。一旦被診斷成強迫症,症狀都已經嚴重到干擾患者的社會功能,極度浪費時間,患者會感受到很大的痛苦。患者明知道這些想法或行為雖然很無意義,卻又無可奈何。患者多半不知道該怎麼跟別人提起,也不好意思說,更不知道自己發生了什麼事。即使說了,旁人多半也認為他們想太多,沒事胡思亂想,不能體會他們的痛苦。患者起初會感到困窘、迷惑、害怕,慢慢的,就會越來越沮喪、憂鬱。


二、 強迫症會有哪些症狀?

一如先前所述,強迫症包括強迫性思考與強迫性行為兩者。兩者同時出現的機率相當高,在臨床上,發現高達75%的患者兩種都有。往往患者先有一些強迫性思考,然後就衍生出強迫性行為來。

最常見的強迫性思考是「污染」,與之相對應的強迫性行為是「清洗」:患者反覆覺得某些東西已經被污染了,是不乾淨的。污染源通常是很常見的,無法避免的,諸如尿液、糞便、細菌等。只要一點點的接觸,污染物就會快速擴散出去。患者不可能不上廁所,也不可能弄髒手,可想而知,患者會拚命去洗手,清潔所有他認為被污染的東西,甚至洗到手都脫皮了,患者還是不能不洗。

其次常見的強迫性思考是「懷疑」,與之對應的強迫性行為是「檢查」與「計算」:患者反覆擔心某些事情沒做好,將會造成危險、困窘,可想而知,患者會一再去檢查,看看那些事情到底處理好了沒?就如先前的那位新婚少婦,她反覆擔心門窗沒關好,會有人闖入,結果就是不斷去檢查,檢查到自己都受不了。相似的情形會發生在關瓦斯、關水龍頭、鎖車門、數鈔票、算帳等。正常人也會有類似的舉動,尤其是事關重大時,但絕對不會檢查個十幾遍還不放心。

再來是侵入性的想法。這種強迫性思想沒有對應的強迫性行為。患者會反覆地感受到一些衝動,譬如拿刀殺父親、當眾自慰、在講台上小便、從窗邊跳下等,這類衝動多半是社會極度不能容許的,所以患者會感到很焦慮,擔心自己一旦沒克制住,問題就大了。患者會拚命克制,避免任何可能誘發他這種衝動的事物。有些侵入性想法則不是衝動,而是一些無甚意義的名詞、字句、思緒等,譬如患者反覆想到「今天水果一二三」這個字眼,沒什麼,就是反覆想到,趕也趕不走。問他什麼是「今天水果一二三」,他也說不上來,但就是不能不去想。

還有一種常見的強迫性思想就是「完美與對稱性」,患者反覆要求把一些事情做到最好,絲毫不差。例如:路邊停車,一定得方方正正停在停車格里,車身與兩側格線必須等距,前後也一樣,倘若沒有,就得繼續調整到好。患者不明白這樣做有什麼好處,但就是非得這樣不可。

除了上述這幾類,強迫性思想與強迫性行為的種類還有很多,形形色色,難以盡述。有些強迫性思想與行為的內容已經匪夷所思,幾乎到精神病(psychosis)的妄想地步,就如文章一開始的那位阿傑,洗個澡竟然得在原地轉圈九十次,不明白的人一定認為他瘋了,連他自己也這樣覺得,但是,強迫性思想與強迫性行為跟所謂的精神病(psychosis)截然不同:一位精神病患可能在洗澡前轉圈九十次,但他可能認為那是外界力量(外星人、FBI)控制他的身體,或者不這樣轉圈、核子大戰就會發生,總之,會有些妄想伴隨著這類行為;但是強迫症再怎麼怪異,患者都知道這些想法與行為是「他自己的」,不是外界力量控制他的,患者也知道這類思想與行為是無意義的,他只是克制不了自己而已。

通常,有一半的患者是突然發病的,五到七成的患者在發病之前,經歷了一些壓力事件,諸如:懷孕、親人死亡等。患者通常感到很困惑、害怕自己發瘋,不敢跟別人講,對於那些可能誘發他強迫性思想或行為的人,則會儘量逃避,演變成所謂的強迫性畏懼(obsessional phobia)。例如有患者一直有砍人的衝動,時間一久,他可能就會畏懼刀子,因為他擔心手中有刀子,萬一克制不住就慘了。

生活如此痛苦,失眠、焦慮都是很常見的症狀。糟糕的是:患者通常不敢跟別人交往,生恐被別人發現自己的異狀。據統計,強迫症患者同時有社交畏懼症的比例高達25%。長期折磨之下,可能有67%的強迫症患者會併發重度憂鬱症。有些人會藉酒或藥物來澆愁,造成藥物或酒精濫用。有些甚至會走上自殺一途。


三、 強迫症的盛行狀況如何?

由於強迫症患者多半不願意告訴別人自己罹病的事實,所以人們往往低估了強迫症的發生率。事實上,強迫症患者並不少,在社區的調查裡頭,發現強迫症的盛行率約為2~3%,來精神科就診的病患裡,強迫症更佔了10%。強迫症的盛行率僅次於畏懼症、物質使用疾患(酒精濫用、藥物依賴等)、重度憂鬱症三者,名列第四。

患者當中,男女比例相近,但男性通常發病稍早,所以在青少年當中,男孩的罹病率高於女孩。平均發病年齡在二十歲左右(男性為十九歲,女性二十二歲),通常,有三分之二的患者會在二十五歲以前就發病,超過三十五歲才發病的不到15%。

單身者發病機率較高,但這不意味單身貴族比較容易罹患強迫症,也有可能發病在先,人際關係或婚姻障礙在後,疾病反而導致單身。

此外,有些人是完美性格,事事求好,這些人是否比較容易罹患強迫症?研究結果卻發現:關係不大。任何性格的人都可能罹患強迫症。


四、 為什麼會罹患強迫症呢?

為什麼會罹患強迫症呢?這是研究者一直想知道的問題。

從佛羅依德以降,精神分析理論者都認為,強迫性行為與心理防衛機轉有關,其中,最相關的是孤立作用(isolation)、抵銷作用(undoing)與反向作用(reaction formation)三種

正常的時候,當人們想到某事物,也會勾起相對應的情緒。要是這類事物是會誘發焦慮的,為了保護自我,孤立作用會啟動,把這類情緒壓抑掉,不讓它們進入意識,此時,人們就只是注意到一些想法,情緒不會受其左右。

要是事物的衝擊過強,無法被壓抑掉,人們就會感受到焦慮,其他的心理防衛機轉就會跟著啟動,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抵銷作用,人們做出某些舉動,用以抵銷原本事物的衝擊性。

長期下來,人們一直處於備戰狀態,當焦慮都還沒發生,人們就做出相反的舉動,以企圖抵抗。這就變成了反向作用。

總之,精神分析理論者認為:由於內心的衝突過強,無法被壓抑到潛意識,迫使人們做出某些動作來抵抗。焦慮持續存在,動作也就一再反覆,時間一久,即使焦慮都還沒出現,人們就已經做好該動作來回應。這就變成了強迫性行為。前面所述的反覆洗手、反覆檢查門窗等等強迫性行為,都似乎潛藏著某些焦慮,呼應著精神分析理論的說法。可惜的是:強迫症患者經過精神分析,症狀改善的很有限,令人不禁質疑其理論的正確性。

隨後的行為理論則提出了另外一種說法。行為理論者相信:當人們做出某些行為,降低了原本的焦慮時,人們就可能一再出現相同的行為。譬如先前那位少婦,她一直擔心被人闖入,所以她去檢查門窗是否關好,只要檢查了,她的焦慮就會下降。如此一來,她再次面對被別人闖入的焦慮時,就會去檢查門窗。結果,被人闖入的焦慮一直存在,少婦就只好反覆去檢查門窗,一遍又一遍,一直檢查下去,這就變成了強迫性行為。行為理論者試圖利用系統減敏法、洪水法、思考中斷法、逆向制約法來治療強迫症,反應不錯,如此也增強了人們對行為理論的信心。

但是,單單心理因素,就能解釋強迫症嗎?

遺傳學發現:強迫症有遺傳的傾向,強迫症患者的一等親之中,罹患強迫症的機率高達35%,遠超過一般人。

倘若強迫症是心理因素造成的,那為什麼強迫症會遺傳?這暗示著:必然有些生理上的病變,存在於強迫症患者身上。

二十世紀中葉後,精神作用藥物快速發展,為了這問題提出了一個可能的答案—人們發現:許多藥物都能夠減低強迫性思考與強迫性行為,一些反覆洗手、反覆檢查門窗的人,在服用了這些藥物之後,症狀竟然消失了。聽起來似乎很不可思議,這些藥物也不是必然有效,但效果已經不容忽視,更激起了研究者的高度興趣。

人們發現:這類藥物都有個共通的特性,就是跟血清素(serotonin)的調節有關。似乎,血清素跟強迫性行為與強迫性思想有某種關聯,但究竟如何,仍舊不明白。

除了生化的發現,腦部影像學也有了發現:人們利用正子造影(PET),發現了強迫症患者的腦部前葉、基底核(特別是尾核(caudate))、扣帶回(cingulum)的腦部活動增加,而經過藥物或行為治療之後,這些地方的腦部活動就會恢復正常,顯然這些地方跟強迫症有關。腦波研究跟神經內分泌學研究都各自發現了一些異常狀況。

越來越多跡象,強迫症很可能跟生理的病變有關。


五、 怎樣才能診斷為強迫症?

 根據第四版的診斷與統計手冊(DSM-IV),強迫症的診斷的先決條件是:強迫性思想與強迫性行為,或兩者都有。

強迫性思想的定義包括下列四點:

1. 反覆而持續的想法、衝動、或影像不斷浮現,患者感受到那是闖入的、不合宜的,

    往往會造成明顯的焦慮或痛苦。

2. 這類想法、衝動、或影響不只是「對於現實生活的過度焦慮」而已。

3. 患者企圖忽視或壓抑這類想法、衝動、影像,或者企圖用其他想法來將之抵銷。

4. 患者知道這類想法、衝動、或影像是自己心中產生的

強迫性行為的定義包括下列兩者:

1. 重複性的行為(如洗手、排序、檢查)或心智活動(如祈禱、計數、默念字句)。患者感受到這

    些行為是基於強迫性思想、或一些必須嚴格遵守的規則而不得不執行。

2. 這些行為或心智活動是為了減少某些事物造成的痛苦,但這些事物跟行為之間,卻沒有什麼相關。

有強迫性思想或強迫性行為,還不一定能診斷為強迫症。只有當患者明白這些思想與行為是不合理的,卻無法克制,症狀嚴重到干擾生活作息、職業、社交、人際關係,明顯浪費患者的時間,又找不到其他疾病可以解釋這些症狀時,才能診斷為強迫症。


六、 強迫症該怎樣治療?

強迫症的治療以藥物治療行為治療為主。

強迫症的治療方法藥物治療:可用三環類抗抑鬱劑及單胺氧化酶抑制劑治療。

①三環抗憂鬱劑(Clomipramine):對強迫症狀有較好的療效,同時對抑鬱症狀也有治療效果。

   治療劑量為150~300mg/日,分2次口服。開始用時劑量宜小,逐漸加量。

②百憂解(Prozac):對強迫症狀有較好療效,治療量為20~80mg/日。

③安定文錠(Lorazepam, Ativan):對強迫症狀也有一定效果。治療量為1~2mg/日。

藥物治療方面,很多抗憂鬱症的藥物都能夠治療強迫症,因為它們同樣都作用在血清素上面。最常用的藥物有SSRI跟Clomipramine。SSRI的藥物包括:百憂解(prozac)、克憂果(seroxat)等,副作用小於clomipramine,但仍舊可能有失眠、噁心、腹瀉、頭痛、焦慮、坐立難安的副作用。還好不是每個人都會有這些副作用,而且,即使出現這類副作用,只要繼續服藥一段時間,副作用就會慢慢消失。

一般而言,強迫症的治療需要較高的藥物劑量,例如百憂解,在治療憂鬱症時,可能只要每日20毫克即有效,但治療強迫症時,可能得用上80毫克才能奏效。給劑六到八週之後,藥效會慢慢出來,但是即使症狀消失了,仍舊得給劑八到十六週,否則一旦停藥,症狀很容易就再度復發。

藥物治療的成功率約有五成到七成,倘若無效,就得考慮換另外一種藥物來治療,或者合併鋰鹽來治療。再不然,也可考慮使用更強效的抗憂鬱劑,如venlafaxine等。

除了藥物治療之外,行為治療也是一個辦法。

行為治療主要利用系統減敏法、中斷思考法、洪水法、與逆向制約法,教導患者如何去打斷強迫性思想、抑制強迫性行為的產生。一些研究顯示:行為療法的效果並不比藥物治療遜色,而且,一旦治療成功,復發的機率也比藥物治療低。

可惜的是:不管是藥物治療還是行為治療,都可能無效。這時,可以考慮合併藥物治療與行為治療,據研究,合併時的效果會大於任何一種治療。

但即使合併,還是有些頑強的強迫症無動於衷。此時,就只好採取更激烈的治療手段。電氣痙攣療法(ECT)是一種可以考慮的辦法。將患者的頭部通以短暫的電流,誘發癲癇發作,有部分的患者症狀將能得到改善。

萬一一切終歸無效,而患者仍舊極度痛苦,此時,只好考慮腦部手術。在其他治療都無效的患者中,經過腦部的扣帶回切除(cingulotomy)後,約有25~30%的患者症狀能得到改善。但這風險實在太大了,不少患者會在術後罹患癲癇症,因此,必須強迫症的症狀極度嚴重,其他治療都無效,而且患者強烈要求手術時,才能進行。


七、 強迫症的預後如何?

長期下來,約有兩到三成的患者,症狀能夠得到明顯的改善,四到五成的患者,症狀時好時壞,剩下兩到四成的患者,症狀仍舊持續、甚至惡化。

約有三分之一的患者,同時會合併有重度憂鬱症,部分患者還會有自殺的念頭。
通常,患者若屈服於強迫性行為(放棄抵抗)、兒童時期即發病、強迫性行為的內容怪異、合併有重度憂鬱症或人格障礙症時,預後會顯著變差。


八、自我認知治療法的「四步驟八原則」     * 強迫症治療方法巧顧網連結

認知治療法

強迫症的自我治療手冊的內容有哪些?學習某些基本的強迫症知識,瞭解強迫症是源自於身體因素,並且是可以治療的。您可以克制強迫動作的衝動,與控制惱人的強迫思考。下面為您帶來強迫症的自我治療手冊的詳細內容。

研究顯示「暴露與不反應」是治療強迫症的有效方法。除此之外,強迫症病人在專業的指導之下,學到如何在強迫想法的刺激之下暴露自己。且學習如何對抗強迫想法、衝動。例如:指導一位過份怕髒的病人,去摸髒東西而禁止洗手,這個技巧就叫做「暴露、不反應法」。您將學到避免習慣性的強迫行為,而以新的、健康的行為取代。

本手冊基本上是讓您瞭解強迫性想法與行為是如何來的,您可以學習如何處置強迫症所導致的焦慮與害怕。適當處理您的害怕可以讓行為治療更有效。這裡要強調的四個步驟如下:  一、 再確認     二、 再歸因     三、 轉移注意力     四、 再評價

步驟一、再確認

第一步最重要的就是學習「認清」強迫症的想法與行動。可能您一點都不想去做這個步驟,但是您必須努力的,全心的覺察,以便瞭解此刻的困擾是來自強迫性想法或行為。

每天的覺察幾乎是自動化的、膚淺的。「全心的覺察」是更深刻的、更仔細的,且要經由專注努力才能達成。記住想改變腦部的生化變化,來減少強迫性衝動可能要花上幾週或幾個月。若想在幾分鐘或幾秒鐘內趕走這些強迫症狀,是會讓您失望的!事實上反而會讓強迫症狀更嚴重!在行為治療當中要學習控制自己不對強迫性想法作反應,不管他們有多干擾。目標是控制你對強迫症狀的反應,而不是去控制強迫思考或衝動。

下面兩個步驟是幫助你學習新的方式來控制你對強迫症狀的行為反應。

步驟二、再歸因

自己對自己說:「這不是我,這是強迫症在作祟!」強迫性想法是無意義的,那是腦部錯誤的訊息。你要深切的去瞭解,為何急著檢查或「為何我的手會髒」這麼有力量,以致讓人無法承受。假如你知道這些想法是沒有道理的,那麼為何你對它要反應呢?瞭解為何強迫思考是如此的強烈,與為何無法擺脫它,是增強你的意志力和強化你去抵抗強迫行為的重要關鍵。這個階段的目標是學習「再歸因」:強迫想法的源頭是來自腦部生化的不平衡。

在腦部有個地方叫做「頭狀核」,就是這個地方生病了,所以得強迫症。頭狀核是個過濾訊息的場所,就像汽車的變速器般,它接收前腦的訊息,而前腦是計劃、思考與瞭解的地方。頭狀核有障礙則會有強迫症狀出現,所以思考動作都會不順。前腦變得太活躍,用太多能量,就像車子陷入泥淖中,不斷地轉動輪胎,但是卻越陷越深。前腦的部分稱之眼額葉皮質,因為發生錯誤的偵測回流以致陷入泥淖中。這可能是強迫症使得人們有「事情有些怪怪的感覺,揮之不去」的原因,你必須做到讓這輛車離開泥淖。用手排檔代替自排檔,來修理這個故障的變速器。我們現在知道可以改變腦部的生化平衡,這需要花數週、數個月的時間。此時瞭解腦部扮演導致強迫症的角色,有助於免除最令人挫折的「想要完全除掉強迫症狀」的不正確想法。雖然無法馬上有大的改變,但是記住:「你可以不必馬上對強迫症狀做反應!」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學習將強迫想法、感覺擺一邊,然後做其它的事,如此可以幫助自己,改變腦部的生化反應。

這就是我們所謂的「換檔」:做其它的行為!若嘗試趕走強迫思考,只是徒增壓力煩惱罷了,而壓力會讓強迫症更嚴重。

用「再歸因」可以幫助您避免用儀式行為來讓自己好過一些,例如整個完成的感覺。若知道這些強迫思考是來自腦部生化的不平衡,你就可以學著忽略這些衝動,繼續做該做的事情。記住:「那不是我,那是強迫症在作怪!」若抗拒聽從衝動或抗拒反應,你將改變腦部,且讓強迫症的感覺減少。若你對衝動反應,你可能暫時舒緩一些,但是不久之後,衝動勢必更加嚴重。這或許是強迫症病人最需要學習的一課!那將幫助你避免成為呆子或上了強迫症的當。

「再確認」與「再歸因」常常一塊兒做的,因此會讓病人對強迫症的成因有更深刻的瞭解。先全心的察覺強迫症在逼迫我,然後瞭解它是來自腦部的病態所致。

步驟三、轉移注意力

進入此步驟是真正要干活了!開始的心理建設是:沒有痛苦,就沒有收穫!在此步驟你要做的是:必須自己換檔!你用努力與專注的心思,來做腦部很自然、輕鬆的工作。例如:一位外科醫師手術前的刷手,從開始到結束是很自然的動作,他很自然地覺得已經刷夠了。但是強迫症患者卻一次一次的刷,沒完沒了!他腦部自動的機制已經遭到破壞,幸運地是做這四個步驟能夠修補它。

轉移注意力是要將注意力轉移開強迫症狀,即使是幾分鐘也行。首先選擇某些特定的行為來取代強迫性洗手或檢查。任何有趣的、建設性的行動都可以。最好是從事自己的嗜好活動,例如:散步、運動、聽音樂、讀書、玩計算機、玩籃球等。

當有強迫性思考時,你先「再確認」那是強迫性思考或衝動,且「再歸因」那是源自你的疾病-強迫症,然後「轉移注意力」去做其它的事。記住不要陷入習慣性的思考,必須告訴自己:「我的強迫症又犯了,我必須做其它的行為」你可以決定"不要"對強迫思考做反應,你要做自己的主人,不要做強迫症的奴隸!


九、強迫症疾患用藥

 一、藥物治療(湯華盛、黃政昌,2005)

(一)用藥原則

一般用藥原則是持續服藥,大約兩週後會出現效果,三個月內將藥物逐漸加到最適當的劑量,此時可以評估藥物的療效。有些患者只使用低劑量的抗鬱劑,第一個月內即有很好的療效;但是也有些患者必須加到高劑量,且至第二或第三個月,才有好的療效出現。所以服用藥物時一定要有耐性。

(二)常用藥物介紹

1.選擇性血清素回收抑制劑 (SSRIs)

其主要的種類,分述如下:

(1)百憂解(Fluoxetine, Prozac)

有膠囊、錠劑,每顆20毫克。
有比較長的半衰期,當達到血中平衡濃度時,每服一次藥劑大約可維持五天左右。根據研究顯示,每天使用40-60毫克比20毫克的療效佳。(副作用比傳統三環抗鬱劑少,患者比較少中斷治療。

(2)無鬱寧(Fluvoxamine, Luvox)

錠劑,每顆50毫克。
實驗組病人每日使用100300毫克的無鬱寧,43%的病人顯示出有治療反應,而安慰劑組只有12%有治療反應。

(3)樂復得(Sertraline, Zoloft)

錠劑,每顆50毫克。
50-200毫克抗強迫症的效果比安慰劑好。

(4)克憂果(Paroxetine, Seroxat)

錠劑,每顆20毫克。
40-60毫克比20毫克的療效佳。

(5)西普寧(Citaplam, Cipram)

錠劑,每顆20毫克。
是最純的選擇性血清素回收抑制劑,並且較少跟其他內科藥物有交互作用。40-60毫克的療效比較佳。

2.三環抗鬱劑

(1)安納福寧(Clomipramine, Anafranil)

錠劑,每顆25毫克。
這是一種三環抗鬱劑,與選擇性血清素回收抑制劑不同之處除了有抑制血清素回收的作用外,還有正腎上腺素與多巴胺的阻斷作用,並且對心臟機能有影響。它是第一個被發現可以治療強迫症的藥物,已經是約三十多年的老藥了,療效與選擇性血清素回收抑制劑相似。

強迫症的藥物與適當治療劑量如下所示

百憂解(Fluoxetine, Prozac) 40-80mg/天
樂復得(Sertraline, Zoloft) 最高量200mg/天
克憂果(Paroxetine, Seroxat) 40-60mg/天
無鬱寧(Fluvoxamine, Luvox) 最高量300mg/天
西普寧(Citaplam, Cipram) 40-60mg/天
安納福寧(Clomipramine, Anafranil) 最高量250mg/天

3.其他藥物

例如:速悅、美舒鬱、單胺氧化抑制劑,例如歐蕾斯,以上藥物是在上述六種抗憂鬱劑未出現適當療效後,才會使用的第二線藥物。其治療效果並沒有比選擇性血清素回收抑制劑好。

4.併用其他強化藥物

若病人合併情緒障礙,則可以合併使用鋰鹽(Lithium Carbonate);若病人有癲癇疾患或腦波異常,則可合併使用抗癲癇藥物(anticonvulsants);某些病人有合併精神病症狀、抽動症狀或出現非典型的強迫症症狀,可以合併使用低劑量抗精神病藥物(antipsychotics);合併使用利福全(Clonazepam, Rivotril)也可以強化抗鬱劑治療強迫症的效果。

參考資料
:湯華盛、黃政昌合著(2005)  薛西佛斯也瘋狂 - 強迫症的認識與治療


十、強迫症基本類型有哪些?

 強迫觀念強迫觀念是強迫症的最常見和核心的症狀,見於每一位強迫症患者,是主導症狀,由此派生各種強迫行為。一般認為,強迫行為是繼發於強迫觀念或是滿足強迫觀念的需要改採取的強迫行為。下面為您帶來強迫症的基本類型有哪些的想詳細內容。

強迫症常見以下的基本類型或形式:

類型(1) 強迫性窮思竭慮是強迫觀念最嚴重的形式之一

患者經常不斷地想一些無意義的問題和觀念。例如,做母親的會不斷思考自己會不會傷害自己心愛的孩子,甚至懷疑自己會將懷抱的嬰兒拋出窗外或用刀剪刺傷,頭腦中出現猥褻或褻瀆的與自我不相容的表象,對定論事實完全無意義的不斷地反問、思索,如桌子為什麼是四隻腳,人的眼睛為什麼只有兩隻,沒完沒了地對不可能有的定論進行近乎哲學或鑽牛角尖方式的推論,以致搞得病人精疲力竭,苦不堪言,並且可導致強迫性儀式動作。

類型(2) 強迫性回憶

整天陷入一些不必要的回憶,明知其毫無意義,並極力去排除,但是最終歸於失敗。回憶內容常是瑣碎、生活中不重要和缺乏積極價值的事情。強迫性聯想亦是本症的一種常見形式。

類型(3) 強迫性懷疑

此種現象較多見,比如對寫好的信件、文件、完成的任務懷疑其是否準確,有無差錯和疏漏。有一位病員認真仔細寫好家信後,反覆核對,投入了信筒,事後懷疑自己有差錯,於是跑到郵局,堅決要求工作人員立即打開郵箱,讓他檢查這封信件內容。強迫性懷疑常是強迫動作的重要原因和主要動機。

類型(4) 對立性強迫思維和意向

病人出現一種與正常人相反的思維與意向,明知不對也無法擺脫。例如,患者在高樓、高山、高處有一種並非出於自己意願,想跳下去的意向,擔心自己是否會手握刀、剪殺人或自傷;別人說某人是壞蛋,他便想到是好人。

類型(5) 強迫性意向

又稱強迫性衝動。患者自感內在有一種力量驅使他去做出一些沒有理由或毫無根據的行為,又無法克制。例如病人明知無污染,在與人握手或碰到他們的衣服時,非立即洗手不可,這是洗手癖(潔癖)的心理驅動力。通常兩種意向行為同時存在,只有通過強迫動作才能較清晰地分析強迫性意向的存在。帶有傷害性強迫性衝動亦屬本類症狀,患者常會出現想自我傷害、自殘、殺妻滅子、跳樓、跳過飛駛的汽車等,或者做出十分不合理的行為,例如當眾脫下自己褲子。雖然患者從不會真正去實現,而是有一定強迫性衝動意向。

類型(6) 強迫性思維

包含強迫思考、強迫觀念等。患者頭腦中不斷反覆出現並非自己意願的思想觀念,都以強迫性詞句的形式表徵。其內容窮思竭慮,但形式和程度不如那樣繁複嚴重。

一般來說,強迫觀念形式繁多,但是彼此相互聯繫,而且多數患者同時伴隨各種強迫行為,純粹只有強迫觀念而無強迫行為者並不多見。強迫觀念另一特點是,內容大多數是不愉快的,例如怕髒、怕污染、怕攻擊別人或傷害自己等,皆為違反患者心願,帶來強烈的不安全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Baldini 的頭像
    Baldini

    赤 鱗 波 接 綠 楊 煙

    Baldin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